汶川地震13周年祭,五和新材料、新技术助力防灾减灾
- 分类:公司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5-12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未来,邓明科及其团队将进一步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新农村建设,让天下百姓住上更安全的房屋。
汶川地震13周年祭,五和新材料、新技术助力防灾减灾
【概要描述】未来,邓明科及其团队将进一步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新农村建设,让天下百姓住上更安全的房屋。
- 分类:公司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5-12
- 访问量:0
站在汶川的土地上,回想13年前的那一日,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顷刻之间,天昏地暗,房屋坍塌,夷为废墟一片,有数以万计的人被掩埋在其中,其强度和波及范围已超过唐山大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大的一次。
汶川灾后重建新貌
四年前,第一次去汶川,在地震遗址上,感觉时间都凝固了,一切都停留在2008年的5月12日。站在那里,很难想象这里的人,在那一刻经历了什么。看着残垣断壁,心中无限感慨。汶川本来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可是经历了地震以后,有多少人失去了亲人、破碎了家庭,美丽的家乡就变成了一堆废墟。
我们时刻不在怀念那些逝去的人们,如今13年了,汶川走过了“悲壮、艰辛、创新、奇迹”的每一个脚印。我们将永远记住“5·12”,以此缅怀遇难同胞、激励生者奋进。
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现场安抚受灾百姓;
人民军队在第一时间赶往灾区救灾;
白衣天使在第一时间在灾区救死扶伤;
还有更多的无名英雄在这次特大的自然灾害中无私奉献,在灾后重建中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13年过去了,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我们总会想起那段记忆。生死不离,生生不息。汶川,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穿越13年时光,缅怀同胞,致敬重生!
2021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3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国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5月8日至14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设立中国的“防灾减灾日”,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在地震面前,人类没有先知。只有事前进行预防、防灾演练,事后的快速救灾,快速行动,减少灾害的直接破坏损失,相应地减少间接损害,才是最为明智的,也是必须做的。所以,像日本那样灾害频发的国家,就有一种健全的防灾体制,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只有如此才能有效预防那些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损失。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这一年,邓明科教授在现场目睹了成千上万间房屋倒塌破坏所引起的巨大生命财产损失。之后,他想到了通过材料性能提升,利用新材料的特性来改善结构抗震性能,并立即开始这项研究。
历经9年时间,系统开展了高延性混凝土抗压韧性、弯曲韧性、抗压强度和尺寸效应的试验研究,成功配制出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高抗裂性能和高耐损伤能力的高延性混凝土。并成功将高延性混凝土应用于实际工程,为建筑物增加一道安全防线。

唐华宾馆加固工程
校舍加固工程
四川凉山昭觉县农房加固工程
四川阿日扎佛塔加固工程
如今,邓明科教授科研团队已联合西安五和土木工程新材料有限公司扩大产学研一体化能力,将这种新材料广泛应用于农村危旧房的加固改造、学校校舍加固、文物保护等工作。
2021年3月19日,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宁夏农房振动台对比试验。这次试验引起了全国各大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2021年5月2日,央视CCTV-1综合频道《生活圈》五一特别节目《不平凡的力量》,播出了邓明科教授团队研发的高延性“可弯曲混凝土”,这是继2016年、2020年后,可弯曲的高延性混凝土第三次被央视关注报道。
目前,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全国30个省市2000多个项目中,并为上万户民房提升了抗震防灾能力,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未来,邓明科及其团队将进一步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新农村建设,让天下百姓住上更安全的房屋。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推荐新闻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视频号

抖音

微博

Copyright © 2020 西安五和土木工程新材料有限公司 陕ICP备2021000781号-2